如何成為創投者 0 to 1 ~首部曲

Meng Han Lee
3 min readAug 9, 2020

經驗 — 契機 — 反思

前言

秉持著消化後的產出,才是自己真正學習到的,且創作僅是形式,真正的目的是在書寫過程中,探索未發掘的心靈,因此利用了週末重讀Prof.Gary Wang課程筆記並分享成為創投者的歷程,以下並非全然課程知識面摘錄,更多的是Gary手把手的傳承及自我反思。

首部曲

新創投資的基本概念

首章以基本概念出發, 創投從過往小眾菁英市場,如今已擴及各產業面並形成完整生態圈, 台灣貴為科技之島,推動轉型至今,已是全球生產鏈中關鍵角色, 但成功模式也帶有著既有框架的束縛,近年來創新創業從政府政策推動到大學成立創創學程, 在這全球風潮之下,台灣創新能量已逐日累積,但熱潮之下,我們的目標是否明確而非盲從,且在複雜度高及競爭全球化的時代,如何系統化辨別未來趨勢,就是此堂課要探討的。

新創現金流是生存成敗重要關鍵,投資人的加入可彌補資金需求並推動後續事業成長,而投資人分為Angel及VC,Angel顧名思義在實驗期就會加入,比起VC繁瑣的協商程序顯得親切及充滿理想性,透過Product Development經驗傳承,帶領團隊度過死亡峽谷進入Operational rollout,之後成功的交棒給VC進行A run投資,VC抓住成長快速的階段,在出場壓力下,產生高投資報酬,這承先啟後的合作模式看似完美,但台灣是否有足夠Angel或是有前瞻及豐沛資源的企業願意扶植初期,特別是陣亡率最高的起始階段,當小魚變少時, 坐等大魚上鉤或獨角獸出現是不切實際的,因此實務上就衍生Angel及VC重疊之競爭現象,兩者在創新生命週期如何適當分工, 以發揮最大效率更顯重要。

VC的價值是什麼,我認為是成就數個傳奇故事,“成就”代表爆發性成長,“數個”代表著數量不需多,因為失敗是常見的, 好的點子及撼動市場的產品並不多見,VC超過99%時間都要跟募資者說不, 最後就是“故事”了,不論是交棒投資銀行進行後續M&A或 IPO,都需要好的故事以吸引更多人參與,成就更完整資本流動。

有個誤解是創投投資好的團隊及概念, 但創投在這高風險生態中能生存, 本應避開不確定性, 而高成長的產業正代表這背後可預期的S curve, 創投抓對進場及出場時間,抓住帶領產業成長的獨角獸, 遵循著power of law, 不論後續變化都能有高收益表現,,舉凡矽谷知名大企業都是這樣誕生的,但當局者是容易迷失的,多數創投遇見的是成功程度的微小差異, 而非大好大壞的機會, 但power of law 提醒著我們, 投資來自信心及洞悉力,而非用多元化組合來祈求順遂的表現。

結語

作為創投歷程第一塊milestone, 在台下看Gary時而談笑風生時而憂國憂民 ,內心是十分悸動的, 全新知識概念如石子般 ,逐一丟入累績了數年粗淺的產業觀察及職場經驗的井中, 短暫激起了水花及漣漪,雖然回到既有崗位後,那衝擊似乎淡了點, 但它一直都存在著,等待一顆顆石子露出水面的一天, 這大概就是系列課程吸引人的地方及創作的動力吧。

2020.8.9

--

--